首 页 专业介绍 学科建设 精品课程 师资队伍 教科研 教学资料 名师工作室 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大赛 创新大赛 教学荣誉
欢迎登录浏英国beat365官方网站入口、徐州机电工程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网!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来源:  2011/12/22  点击人气 4572 条
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0—2012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改变我校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工作不够系统、进展不平衡、不深入的状况,深入推进我校课程新一轮改革,努力办出我校职业教育特色和课程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教研相结合,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形成符合企业需求、学生就业需要、我校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改革对象
本校所属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德育课程、体育课程。
三、主要任务
㈠制订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⒈开展市场调研。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对专业所对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现状、企业技术及装备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等进行研究分析,准确把握与专业相关的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准确把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针对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并形成翔实的专业调研报告。
⒉开展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根据专业调研报告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职业分析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通过教学分析合理确定专业所必备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课程开发基础。
 ⒊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科学编排教学进程,合理确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筹安排课程,并注意在一年级合理安排一定的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基础课程,并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二年级合理安排一定的文化课程,形成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训)课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中职教育课程特色,学生顶岗实习一般安排一年。
⒋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各系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组织修订,以保持人才培养方案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步发展。
㈡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文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认真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课程标准的建议。
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调研分析,科学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求起草课程标准(草案)。
⒊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对课程标准(草案)进行审定。
⒋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并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组织修改完善课程标准。
㈢改革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内容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德育课程改革。继续开展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和班主任带德育课改革与探索。按照教育部最新统编教材的要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必修课程建设,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懂得感恩作为德育课极为重要的任务,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课程之中;同时,要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伦理和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校德育课程改革。
我校要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德育实践内容,发挥德育评价与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⒉文化课程改革。要根据省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发挥文化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综合功能,精心设计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为专业教学、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服务。
要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努力开发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综合课程及其教材。
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处理能力。
⒊体育课程改革。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按照学生兴趣组建项目的授课形式进行改革,并按照模块和阶段考核,把体育理论课、专项提高课、体育选项课、拓展训练课、体育保健课列入体育课程内容。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建立实现学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领域的基本与发展目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形成体育教学特色,使体育教学成为学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张名片。
⒋专业课程改革。构建“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推进项目课程开发为主要途径,改变“难、繁、旧、偏”等状况,增加与就业岗位和技能大赛直接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⒌重视选修课程。各系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师积极开发传承历史文化、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提高文明礼仪、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创业素质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⒍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建设一批适应我校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课教材,是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的迫切需要。各系要组织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编写与职业岗位实际相一致的校本教材,特别是校企合作班和冠名班要在开发教材方面起引领作用。
⒎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各系要在各教学与实验、实训场所实行“6S”管理,营造与行业企业生产环境、工作情景相近、具有浓郁企业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塑造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⒏强化技能大赛的研究和训练。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加强技能大赛各专业工种技能特点、规范、规律、学生比赛心理及应知、应会考核内容的研究,增强技能大赛训练的针对性。认真落实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的要求,形成全员参赛、层层比赛的局面,进一步促进技能大赛与技能考试的有机结合。
⒐积极探索和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特点和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中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学分制的一系列制度,并力争在2010级秋季新生中有1—3个专业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
㈣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⒈积极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行订单式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探究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职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⒉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课程资源,构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的利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成长建立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㈤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⒈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⒉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制度。突出德育为先、素质领先、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爱岗敬业教育和安全教育、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考核,构建科学的具有职业导向性的课程评价制度。
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倡导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德高为师的师德,树立诲人不倦、知行合一、学高为范的教风;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师课程实施与开发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程评价,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㈥加强课程管理
⒈加强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各系要突出课程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建立校系(部)两级管理、以系(部)为主的课程管理组织体制,并配备精干、高效、得力的教学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能,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绩效。
⒉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学校将建立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将通过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等组织,研究制订主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各系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所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专业课程标准,每学期要对各部门和教师课程实施质量进行考核,促进课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⒊加强教材管理。德育课和文化课的教材选用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各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系实际,按照规定自主选择教学用书(在规定的教学用书选用目录中),学校积极做好专业课教材征订服务工作。根据需要,结合实际,有计划的开发校本教材。
㈦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按照《关于印发江苏省技工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规定的通知》(苏人社发[2010]107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制度,并做好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设备等建设工作。各专业教学计划要符合省制定的有关规范,并加强过程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㈧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研讨
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形成课堂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促使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使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
四、课程改革实施步骤
㈠第一阶段(2010.4—2010.8)
⒈2010年4月中旬之前完成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有关课改文件精神。
⒉2010年6月初,各系(含教务处)成立本系专业(或学科)课改领导小组,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改革行动方案”,方案内容包括:课程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课改的主要任务、课改的内容、课改的实施步骤、改革的预期目标等;同时成立各专业课改工作小组。
⒊2010年7月底之前,各系(含教务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或学科)课改工作小组完成制订各专业(或学科)的课改计划的任务。基础课改革由教务处组织进行。
⒋2010年8月底之前,各系(含教务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完成制定相关专业(或学科)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
㈡第二阶段(2010.9—2010.12)
⒈2010级秋季学生按照新的培养方案执行。
⒉ 2010年12月底各系专业(或学科)课改小组完成1-3本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务处组织相关专家对教材进行审阅、认证。
⒊2010年年底召开全校课程改革交流研讨会,并对课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
㈢第三阶段(2011.1—2011.9)
⒈ 2011年3月,各系有关课改专业(或学科)试行1-3门新课程。
⒉ 2011年9月,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考评制度。
㈣第四阶段(2011.10—2012.9)
⒈继续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实现重点专业校本教材的全覆盖。
⒉对课程改革进行总结、汇报。
以上四个阶段的工作各系均需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撰写阶段工作总结,并按照规定时间及时将书面材料报送教务处备案。教务处负责协调全校课程改革工作,并对各系各阶段工作进度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教务处和教研督导室为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总协调单位,各教学单位负责课改具体工作的开展。力争人人关心课改,每位教师都参与课改。
五、保障措施
㈠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和教务处、各系、教研督导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推进全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章结来
副组长:钟  诚  
成  员:缪希伟、王家训、王洪军、徐海洋、王昌龙、李耀永、黄金莲、朱广宇、吴兴成。
为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力度,将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职称晋升、评优等挂钩,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形成推进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
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各系要把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力争3年之内专业课教师都能取得高级工及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及以上的达到30%左右。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并将技能水平作为衡量专业课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把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到实处,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促进专业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力求实践技能课程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将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国家和省组织的有关课程改革的培训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开展项目研究等,加强校本培训,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意识,全面提高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
㈢完善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发展。
㈣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场地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要积极探索校办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各系要主动出击,与企业加强联系,共建学生实习基地。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吸收企业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审视和完善课程改革。
㈤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推进课程改革研究是当前我校教科研的中心工作,为保证课改顺利进行,学校每年将安排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以开展师资培训、课题研究以及表彰奖励。各系要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专门研究,力争每年都能取得课程改革研究的新成果,争取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研究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
回到顶端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地址:徐州经济开发区大黄山 邮编:221131 电话/传真:0516-83051392
Copyright © 徐州机电工程学校 版权所有
后台管理
Baidu
sogou